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幼兒居家安全及發燒問題

小傢伙的居家安全(1)


家,原本應是最安全的避風港。令人意外的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卻發現,國人居家環境安全普遍不佳,竟是導致幼兒因跌倒或其他事故就醫的最主要原因。


國健局昨日公布2008年「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調查」,經訪問兩萬多名3歲幼兒的家長後,發現有13的幼兒,過去1年曾因事故傷害而就醫,其中96 人因此住院。國健局分析事故原因的前3名,分別是跌倒墜落、物體或人撞擊及尖利物刺割傷。居家環境安全分數越低,幼兒因意外傷害就醫的風險較高,該調查也顯示,國內幼兒家中客廳尚有許多潛在的危險角落。


該調查發現,幼兒的居家客廳中,有近9成地板屬大理石、磁磚等堅硬光滑材質;近5成家具有尖硬的凸角或邊緣,3分之1電插座沒有加防護蓋或開飲機、飲茶爐具等放在幼兒可及處。國健局建議家長,可將硬質地板改為木板,或在其上鋪設軟質地板墊、地毯等,減少幼兒跌倒機會。此外,窗簾拉繩平時應綁好,以防幼兒因伸手可及,在玩耍、拉扯時,發生意外。另外,剪刀、刀具等尖銳工具,電池、鈕釦等容易誤食的小物品,熱水瓶、開飲機的位置,都應該要放置在大人腰部以上高度,以免幼兒好奇誤觸,進而發生危險。


 


小傢伙的發燒問題(2)


 


泌尿道感染是常見的小兒科感染疾病,以嬰幼兒發燒為例,高達30%為泌尿道感染所引起,但因嬰幼兒的症狀通常不明顯,容易被當成感冒而忽略其嚴重性,此時必須進行尿液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泌尿道感染與感冒不同,不會互相傳染,其成因多半是細菌由排尿口上行至泌尿道所致。


由於嬰兒長期包尿布,且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所以泌尿道感染很常見,尤其男寶寶的包皮較緊,容易藏污納垢,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又比女嬰高。不過,在嬰兒期之後,由於女生的尿道比男生短,所以反比男性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建議應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例如,上完廁所,衛生紙擦拭的方向應避免污染尿道口,且平日不憋尿等),才能減少這類困擾。一般而言,發燒是嬰幼兒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甚至唯一的表現,其他可能症狀包括:食慾變差、嘔吐、腹瀉、腹痛、哭鬧不安等,新生兒還會出現黃疸消退緩慢,由於這些症狀多不具特異性,所以感染初期易被忽略。至於較大的孩童,則多有頻尿、尿急、解尿困難、排尿疼痛、腹痛或腰痛等典型症狀。


 


當出現上述症狀,宜立刻進行尿液檢驗,通常,尿液樣本在顯微鏡檢下,白血球超過5個,即懷疑有泌尿道感染;如果進一步培養,細菌數目足夠,就可確定診斷。臨床上,大腸桿菌為引起感染的主要菌種,約佔所有泌尿道感染的75%到90%。治療上,寶寶若無全身性症狀,給予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如果有高燒,則需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並視情況安排影像檢查,如進行腎臟超音波、檢查腎臟是否發炎,以尿道攝影檢查膀胱尿路有無迴流,或用靜脈腎盂攝影排除雙套輸尿管、輸尿管狹窄等先天結構異常。


值得注意的是,高達3成病童會合併膀胱尿路迴流,尤其1歲以下嬰兒更常見。這是膀胱與輸尿管交界處的先天異常,以致解尿時,尿液回流輸尿管,引起反覆感染,嚴重時,恐影響腎功能。輕者只需定期門診追蹤,並用低劑量抗生素預防,多數人在6歲前會自行改善,但少數嚴重病童則需手術矯治,以免腎臟受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