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院生:潘寧、潘言] 魔法圍棋家族 (賴佳菁博士論文-附錄)

取自於【夢駝林綜合社群】http://benjamwu.dlinkddns.com/twngo/read.php?tid=332


【本文事先經陳採雲潘媽媽的授權,於本社群刊載,謝謝】

學生J  潘寧
※個人基本資料﹕業餘六段 長女
五歲啟蒙‧199911 初段‧20015 二段‧20016 三段‧200212  四段‧20046 五段‧20074 六段

學生F 潘言
※個人基本資料﹕業餘四段 次女
五歲啟蒙‧20066 初段‧20073 二段‧20086 三段‧
200810 四段
※家庭成員資料﹕父-公(作家、業餘圍棋老師);母-圍棋老師   
      


魔法圍棋家族




在媽媽與潘寧合寫的書中,封面如此描述著圍棋對於家的意義,「圍棋是一家四口的魔力寶典,圍棋的魔力讓他們更親密」。父親和潘寧是業餘六段的高手,媽媽和潘言則是四段的選手,圍棋是全家人共同的家庭活動和執著。父親為公務人員身份外,更有多重身份為多本暢銷心靈叢書的作家、演說家和圍棋教師;母親則為國小圍棋社團的指導老師,致力圍棋教育推廣工作和圍棋書籍的創作。自稱為小魔女的潘寧是位快樂的高中生,在2009年進入大學就讀;妹妹潘言則是樂觀的小學生。雙親以建設性、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圍棋,積極地以文章、著作推廣圍棋教育;女兒們以樂觀、開朗的心情學習圍棋,多元發展個人的專才與興趣。

圍棋家庭氛圍的凝結

父母因圍棋而結合,刻意營造圍棋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孩子對圍棋的興趣。讓孩子早期接觸圍棋、喜愛圍棋,是父母共同的期待與願景。因此自嬰兒時期,在基本安全的關注下,棋子即成為潘寧嬰幼兒時期的玩具,三歲的她在不經意的模仿下,已能自然而然用標準姿勢夾住棋子。父母體認到圍棋對於人生正向支持的力量,也確立培養女兒圍棋興趣的想法。

稚齡的旁聽生

由於孩子對媽媽的依附感,在約法三章後,潘寧開始跟著媽媽上團體課,成為班級內最小的旁聽生。天天旁聽課程的她,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個人的實力而超越教室其他年長的學生。

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的菁英班

母親有孕在身父親接手教棋,卻面臨嚴師與父親角色的衝突。在考量學習的環境因素下,潘寧經由甄選而進入基金會菁英班。母親觀察到全班年齡最小的她,在團體班齊一式的教學模式下,語言理解成了棋力成長的窒礙,母親遂將團體班的學習模式轉為個別指導課。

嚴師難為

她將這段習棋經驗稱為「刻骨銘心的麻辣學棋歷程」,也因這段辛苦的學習歷程終將棋力晉升至段位。在這段拼入段期間,除了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時間外,其他時間皆投入於圍棋之中,下棋、打譜、詰棋、背譜、參加比賽佔據課後所有的時間。為了停滯不前的棋力,母親為她覓得教學嚴格的老師,期透過密集訓練突破瓶頸以提昇個人棋力。大量的練習和嚴格的要求,潘寧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爾後雖展現個人發展的潛力,但老師也面臨求好心切下師生互動困難的挫折,母親因此成為師生間溝通和激勵的橋樑。

進入台灣棋院

以業餘五段之姿進入台灣棋院,少數的女性院生之間形成緊密的情誼。此時國中生的她,在面對輸多贏少的劣勢情境中,女性院生同儕間的情感支持和互相激勵,成為她努力不懈的動力。直到國三時,因升學的考量而暫停圍棋學習一年。

多采多姿的高中生活

上了高中,她形容那時的自己對於學校課業有著沈重的無力感,總在家人和老師的鼓勵下度過低潮。高一時,代表台灣到韓國參加亞洲杯業餘圍棋大賽榮獲銅牌,優異的比賽成績給了她無比的信心。在校課餘時間,積極參與多元的課後活動,無論是演講、歌唱、小論文等比賽皆奪得佳蹟。其中最特別的是參與外交小尖兵的活動經驗,在過程中她因此覓得摯友,得到諸多正向的經驗與難忘的回憶。高中畢業時,亦榮獲臺北市「畢業生市長獎」。潘寧與母親合著一本書,書中詳實記錄自己學棋的點滴和心情。校內公開表揚和舉辦個人簽書會的經驗,讓她更堅定走向自己的圍棋之路。

姐姐的典範

對於相差六歲的潘言而言,出生以來常見到的就是姐姐的奬盃和獎牌,也因此小小年紀的她,形容自己最祟拜的人就是姐姐,談起姐姐與自己的互動時也總是覺得姐姐是溫柔的。由於先前的教養經驗,父母親累積較多信心與想法,直到潘言時也多了教棋的自信。潘言至二段以後,全由業餘六段的爸爸一手教導。在多元智能的教養觀念下,潘言於課外也習得一手好琴。

雙親深厚的情感基礎,蘊釀家庭和樂的氣氛,圍棋成為主要的家庭活動。父母親以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們圍棋的成長,包容孩子所有發展的可能性。在訪談及書中文字中,可看到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再次偶遇於圍棋比賽的會場,母親帶著同為四段的潘言同場競技,沒有一般家長的急切,談及孩子的戰蹟多了些輕鬆和讚賞,潘言則在賽後與熟悉的女棋友聊天。圍棋比賽對魔法圍棋家族而言,像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