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失智症十大警訊 (早期有那些徵兆)

失智症十大警訊


ㄧ、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
     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七、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
     錢、衣衫不整等。

九、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
     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當有多個徵兆出現時,請至各大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門診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維持失智患者心智功能及生活品質。相關失智症資訊及資源您可使用台灣失智症協會關懷專線 0800-474-580 諮詢失智症相關問題


 失智症自我檢測







失 智 症 有 那 幾 類 ?






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其名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功能為主,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


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此二者皆有進行性退化現象。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


血管性失智症

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

常見臨床特徵:1)情緒及人格變化
       2)尿失禁
       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其他失智症

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如腦瘤、腦炎、AIDS、外傷、酒癮、正常腦壓
水腦、Vit.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在臨床診斷的工作上,這些
反倒是我們特別注意,因為大部份是可以治療的病因。


失智症名詞中英文對照表





















失智症相關翻譯一致化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
Dementia失智症
Vascular Dementia血管性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Dementia額顳葉型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路易氏體失智症

(第一屆第三次理監事會議通過)



失 智 症 如 何 治 療


失智症之藥物治療病因性治療


1.阿茲海默症: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纏及類澱粉瘢等病理變化之成型,其他退化性失智症則暫時仍無有

   效控制藥物或方法。
2. 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3. 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有:(1)膽鹼(酉每)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2)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規定增(修)條文

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

90% 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其症狀。


失智症之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失 智 症 的 病 程 是 ?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病年齡介於40至90歲間,最常見於65歲以後。通常家人很難說出發病正確時間,患者功能逐漸退化,整個病程約八至十年,但也有到十五年之久的個案。血管性失智症則依其腦血管病變而定,一般呈階梯式退化的現象



失 智 症 可 以 預 防 嗎 ?


目前全世界已有2430萬失智症患者,且每年以460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平均不到7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在台灣,每天社區中增加14位失智老人。雖然目前並無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完全治癒或阻止失智症的惡化,但只要能延緩發病5年,就有機會將失智症的人口減半,而減輕社會負擔及失智症照護醫療支出。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趨吉(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
建議:
(1) 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
(2) 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3) 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4) 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多運動

中年時期能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建議:
維持每週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採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
建議:
(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
(2)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
(3)多攝取深海魚類(omega-3 脂肪酸)
(4) 可維持飲用適量葡萄酒的習慣,但無此習慣者則不建議喝酒。


*目前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
 
多社會參與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
建議:
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避兇)


三高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中年人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建議:
藉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肥胖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
建議:避免肥胖或過重,維持理想體重。
  
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建議: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


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建議:立即戒菸,可尋求戒菸門診協助。


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
建議:
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
  



老 當 憶 壯 秘訣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沒煩惱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控體重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誰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比較大?

阿茲海默症

年齡(年紀愈大機會愈多)、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APOE4基因(2-4倍)、教育程度低
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

有高血壓、心臟病者。


失智症會遺傳嗎?

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只有約5~10%具有遺傳性,這些病患大多較早發病,惡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症狀。目前已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有APP, PS1, PS2等,這方面問題可以請教您的醫師。


預防失智症專家座談會
前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Robert Yeoh專題演講及摘要紀錄


湯麗玉秘書長、巫瑩慧理事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8/27)日在台北師大博愛大樓主辦「預防失智症專家座談會」,邀請前澳洲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羅伯.楊發表專題演講並與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白明奇理事長以及台灣失智症協會陳榮基名譽理事長一起和民眾進行座談,會中以「搶救記憶‧刻不容緩」為題,吸引二百五十多位民眾熱烈參與。
失智症是什麼?
台灣失智症協會陳榮基名譽理事長表示,失智症是一種逐漸退化的疾病,腦部細胞逐漸受損死亡導致行為改變、認知功能退化、記憶喪失以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截至目前為止,失智症還沒有辦法治好,但是可以及早尋求預防或延遲發病的方法。台灣失智症人口現在已超過十萬人,二十年後將倍數增加,社會大眾及政府相關單位應重視失智症未來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衝擊,及早研擬防治和因應措施。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前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羅伯.楊指出,阿茲海默症約佔失智症的百分之六十,血管性失智症佔百分之二十。而中年高血壓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血壓是預防這二種失智症的最好方法。
根據澳洲經濟學報告顯示,如果阿茲海默症 現在可延遲五個月發病,2020年將減少5%新個案;如果可延遲五年發病,2020年就可以減少50%新個案。所以台灣失智症協會希望藉著這場專家座談會,呼籲全民以健康正確的生活型態,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會。
飲食與養生
研究指出攝取高飽和脂肪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是低飽和脂肪的2.2倍。多攝取含維生素E如青花椰菜的食物,對頭腦保健好處多多。如果需要攝取維他命補充時,每天劑量不超過400國際單位。而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建議以香菇之類的自然食物或低劑量維他命補充。另外,研究也指出有喝少量酒習慣的人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但這並不是鼓勵沒有喝酒習慣的人因為這個原因去喝酒。
藥物與效用
膽固醇過高也容易導致阿茲海默症的腦部類澱粉沈澱,因此服用降低膽固醇藥物可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機會,但仍需經過更多研究証實。另外,抗發炎的藥目前並沒有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功能。
保健之道
羅伯指出,運動不但與降低失智症罹患率有關,更可改善腦及心血管循環、刺激腦細胞成長及存活,好處多多。許多研究顯示,受教育年數愈多者,得失智症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建議民眾多參與社交和及智能活動。停止抽煙、規律監測血壓、控制血壓、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他血管腎臟的危險因子、保護頭部預防頭部外傷、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充足但不過量的睡眠等,都是預防失智症的自助方法。


台灣失智症協會陳名譽理事長表示,長輩們常在客廳看電視打瞌睡。所以,他呼籲年長者:不要做廳長(客廳),要做步長(散步)!也自稱為BMW一族:B是Bus(公車),M是Metro(捷運),W是Walk(走路)。他表示多搭公車、捷運以及走路,不但環保、健身又可預防失智症,歡迎大家加入BMW一族!也是成大醫學院行為神經科主任的白明奇理事長指出,失智症致病原因未知,目前對失智症大多只能預防,藥物或許能改善症狀、減緩退化速度,但是智能狀態退化的趨勢難以避免。他提供了一個順口溜叫「三動兩高」:勤加動腦、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等教育、高抗氧化食物,並呼籲民眾從年輕時就要開始養成健康行為。他說以往大家認為,人類腦內的神經元數目在出生後只會減少,不會再生。不過,從動物實驗發現,即使是高齡動物,透過訓練或豐富的活動,可以使某些大腦部位的神經細胞新生,其中,還包含與記憶學習相關的海馬迴,這就代表「老狗也能學新把戲」。另外一項觀察發現,教導社區長者學習數位相機攝影術,活動結束後,參加者比未參加者的智能表現為佳。白理事長呼籲民眾在護膚、護臉之外,更要注重護腦。


前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羅伯.楊的綜合建議







 有助降低失智症的活動

輕鬆地散步、郊遊
看電影、上館子、運動
社區/志工服務
上教堂、到廟裡拜拜
拜訪親朋好友
閱讀書報雜誌
看電視、聽收音機
玩牌、賓果遊戲
勾毛線、聽音樂等嗜好

                 





           養生之道

一、 規律監測血壓,控制血糖及其他血管危險因子
二、 保護頭部,預防頭部外傷或腦部缺氧
三、 維持智能刺激,參與社交及休閒活動
四、 吃得好,但避免過多脂肪
五、 保持喝微量酒的習慣,但不喝酒的人不須開始喝
六、 不要抽煙
七、 多運動和充足良好的睡眠品質
八、 對心臟有助益的,對頭腦也有好處
   What is good for your heart is good for your brain.
九 、多使用腦功能,否則將逐漸失去:用進廢退
   Use it or lose it.



失智症合併行為情緒問題與精神症狀(BPSD)
 

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一般精神科歐陽文貞主任

失智症過去叫做老人癡呆症或「老番癲」。事實上,失智症是頭腦生病造成的,病程通常為慢性或持續進行性。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記憶力不好,尤其是近期記憶,也就是最近的事或剛剛提過的事不記得,但過去的事倒是記得很清楚。所有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失智症佔50-60%最多,其次以血管性失智症佔15-30%。
失智症病患常出現的精神症狀有妄想、幻覺、錯覺與錯認。雖然失智症並不等於精神分裂病患,然而高達50-70%合併上述的精神病症狀,尤其在中度及重度時最為明顯。在台灣,輕度失智症往往被忽略,尤其在南部鄉下,大部分失智症病患都是等到病患出現精神病症狀或行為問題才被送來就醫,此時家人往往無法接受為何他會「突然間」變成這個樣子。
所謂的「妄想」是錯誤不真實的信念。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是被偷妄想,他會相信有陌生人、小偷、家人或是照顧者在偷他的東西。當他懷疑是家人或照顧者偷他東西時,情緒往往十分激動、甚至出現暴力行為。此外,失智症也常被害妄想—「擔心或堅信有人要害他」及忌妒妄想—「相信老公或老婆已經有外遇而憂鬱或十分憤怒」。前者比如有位70歲老翁的被害妄想為「住他隔壁家種的絲瓜攀延到他的家,他就相信絲瓜是他種的、是他的,隔壁鄰居要偷摘他的瓜,然後在幾回爭執後,他也相信隔壁的人要害他,因而拿鋤頭去砍掉隔壁人家的絲瓜,並且要破壞他的門」。另外有失智症合併忌妒妄想是「她看到老公在和隔壁的太太說話,他也記不得這位太太是隔壁鄰居,認為並相信老公愛上別人,而十分生氣、憂鬱、哭泣,因而想自殺」、也有人「因為女兒很久沒回家,已經不記得女兒容貌,因而相信先生帶外遇的人回家,大吵一番」。
失智患者最常出現「視幻覺」,他會說看到「屋內有其他陌生人、蜘蛛網或小蟲」、「死去的親人坐在他的對面」、或是「屋外有不明或模糊的光影」,但是這些事實上都沒有。而錯覺呢?比如說失智症患者誤以為「繩子是一條蛇」、「屋外透過玻璃的路燈是月亮」。
而失智症患者的「錯認」又是甚麼呢?就是把一個「不熟悉的人當成是自己的親戚或朋友」或是「把自己的親人錯認成另一個人」。若是「錯認」和「被害妄想」相關連出現,則需要謹慎積極的處理與治療,以免因失智病患的情緒行為失控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與遺憾。
失智症出現行為情緒問題除了因為上述的「妄想、幻覺、錯覺或錯認」所引起的傷人、干擾或自殘行為外;還有因為「生理功能、神經或身體疾病」引起的過度焦慮、激躁不安、黃昏日落症候群或譫妄。比如「暴食」、「性慾過高所引起的不適切性行為」或「不當的觸摸異性工作人員或家人」是因為生理的需求。「照顧者不在旁邊就十分坐立不安,一直打電話」,這是失智患者的心理需求。「肛門周圍化膿」或「便祕造成肚子脹痛」而坐立不安,甚至間斷性發怒,這是失智患者有身體疾病,改善身體疾病後上述行為就消失。最後,失智症有一大類是半夜醒來或平日的「不適切行為」、「重複的行為」—如尖叫、呻吟、唱哥仔戲哭調、重複說或問同一句話、「遊走」、「反覆的走失及隨地大小便」。
總之,對失智症合併情緒行為問題及精神症狀的認識與了解,仍是值得努力的課題。在確定評估失智症身體疾病或譫妄的病因後,審慎地使用「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新一代抗精神病藥或抗鬱劑、或抗癲癇藥,將對改善失智症的精神症狀或情緒行為問題有積極正面的效果,並且可以減少家屬與社會負擔,增加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失智症精神行為徵狀

作者:黃正平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失智症之精神行為症狀,可在失智症病程中任何時間發生,也是家屬照顧病患最重的負荷來源,有時可能造成對老年病患的虐待,使病患及家屬生活品質的下降,並提早送病患慢性到安養院,增加照顧的費用,且加速認知功能退化,預後變差,加重日常生活功能障礙。事實上,相較於失智症之認知功能障礙,精神行為症狀能夠得到有效及安全的治療結果。而家屬能夠認識失智症,除了失智症的嚴重度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礙外,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也是讓家屬認識失智症一個重要因子,有時甚至比明顯記憶力變差前,病患就已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故對於失智症之精神行為症狀的認識及處理,是家屬照顧失智症患者當前重要的課題。
病患出現這些精神行為問題,常使家屬照顧更加困難,甚至認為病人是故意的找麻煩,如出現被偷妄想 : 則老是覺得家中有小偷偷他東西或懷疑主要照顧者偷他的印鑑、錢財、存摺等, 事實上是患者亂放、亂藏找不到之結果,甚至有時患者會出現情緒激動不安,夜晚會重覆翻箱倒櫃找東西之重覆行為,吵得家人不能安睡。被害妄想 : 懷疑別人要迫害他。嫉妒妄想 : 懷疑配偶有外遇,而對配偶有暴力攻擊行為。被遺棄妄想 : 認為家人會丟下他不管,而有憂鬱症狀出現。視幻覺 : 看到去世的親人或看到動物居多。聽幻覺 : 多半是模糊的聲音,或是聽到親人叫患者的名,因此患者會使往跑而迷路。錯認症狀 : 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 : 即患者會出現明明是在自己的家,而常常打包行李想出門回到自己的家,雖經家人解釋,患者還是執意要出門,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擾; 錯認有他人在自己家中 : 即患者常常訴說有人在房內而叫家人去請他出來, 或用餐時請家人多備一副碗筷,叫不存在的人出來吃飯; 錯認親人或配偶當成他人 : 有些患者常常把太太當成女兒,或把先生誤認成兒子看待,但通常並無情緒或行為反應; 錯認把電視上的事件當成真實 : 患者有時把電視上發生之事如槍戰、火災,誤認為在現實中發生,而產生驚恐、害怕逃避之行為; 錯認鏡中自己的影像是他人 : 有些患者會出現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因而對鏡中的人有說有笑。有錯認症狀的患者,在臨床上出現較高比率之幻覺,攻擊行為及漫遊走失記錄。重覆現象 : 在剛開始出現只是重覆言語,也許是好幾天才問一次相同的問題,到了失智症中期,出現的頻率增加,往往前一分鐘已告知回答患者,但轉個身又問相同的問題, 這種現象往往使家人煩不勝煩; 而重複行為大約從失智症中期出現較多,如重覆買相同的東西,重複做一些漫無目的的行為如重覆翻箱倒櫃,搬來搬去等。攻擊行為:患者隨著病情變化,對於負面的感覺忍耐力低無法接受,再加上喪失是非判斷的能力,容易誤解別人意思,而發生言語及暴力之攻擊行為。迷路:多在失智症中期出現較多,此時患者對家中地址、電話及尋求他人幫助之能力已喪失,容易出現外出不知如何返家的情形。漫遊:患者方向及地點之定向感逐漸喪失,容易在家裡及鄰近社區四處遊走。病態收集行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此行為,收集項目不一而足,包括有 衛生紙、食物、垃圾、雨傘及廣告紙等。睡眠障礙:日夜顛倒、白天嗜睡,晚上精神特別好。日落症候群 : 病患早上頭腦清醒到了下午近黃昏時則出現混亂激動不安。貪食行為:患者會不停重覆吃東西,並容易忘記自己剛剛吃過東西的情形。不適當性行為:包括在公共場所不穿衣服,或是不適當的觸摸他人身體部位。
失智症之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徵兆,編成幾句順口溜,提供家屬參考:「近的記不住,舊的一直講」;「躺著睡不著,坐著打瞌睡」;「到處漫遊走,出門就迷路」;「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覆說,行為反覆做」;「情緒欠穩定,憂鬱最早現」;「當面對質問,謾罵攻擊出」。
  失智症初期,記憶力衰退不是最重要的參考值,反而精神行為症狀常常會先出現,最常見的就是「遭竊」及「被偷」心理,伴隨著記憶力漸漸衰退,找不到東西就懷疑是別人偷的,更容易養成藏東西的習慣,尤其是錢;常常疑神疑鬼,使得患者容易發脾氣,與照顧者起衝突,臨床上遇過患者家屬老是抱怨外傭手腳不乾淨,家屬連續換了10名外傭照顧,都得到同樣答案,後來才發現問題是出現在病患本人身上。
  此外,「妒嫉」與「被害」的想法,也是失智症初期常見的精神症狀,這些想法可能交互出現,比如同時出現遭竊與被害的心理,當老年人第一次出現這些症狀,就該就醫檢查。不過,多數家屬趨向緩和的處理方式,把這些症狀當作老人家一般的情緒反應,多數忍耐,也有人善於處理與老人的溝通,因此反而淡化了就醫的急迫性,因此,到醫師處理時,往往已經是中度以上的病情了。
因老年期失智症為不可逆性的疾病,所以目前還沒有任何特效藥物可完全改善其大腦功能以恢復智能,但對於失智症所產生之情緒不穩或精神行為的異常則有好的治療效果,像病患如有日夜顛倒的之睡眠問題,可予以輕型鎮靜劑,如有激動,不正常行為的精神病現象,可給予抗精神病藥物,使病患症狀改善。抗精神病藥物包括理思必妥 (risperidone),金普薩 (olanzapine),思樂康 (quetiapine) 等可減輕患者激躁不安,妄想疑心,幻覺及攻擊行為。抗憂鬱劑 :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抑制劑是主要的抗憂鬱劑,可減輕患者憂鬱症狀。抗焦慮劑 : 抗焦慮藥物及安眠藥物可幫助患者減輕煩躁不安及失眠之情形。
在治療方面,首先家人必須參與病患的治療照顧計畫,一些照顧病患的基本知識家人必須詳知,這些包擦建立一個永恆不變得熟悉環境,及訂立一個每天活動的時間表,每天同一時間一起床,吃飯,服藥,活動,儘量別改變病人的生活環境,曾有做子女家屬孝順,把患者家具全部更新包括奉神明的拱桌,結果患者病況馬上大壞。失智症患者失去學習能力,很難適應新環境,因此若不得已要改變他熟悉的環境,最好維持原先的型態、佈置及方位,以免對患者造成衝擊。分散注意力 : 是處理患者挫折感,憤怒焦急及情緒不穩定的最佳方法,當患者情緒失控或出現衝突行為時可以先分散其注意力。例如,在他不停地要求外出或其他無理的要求時,可先用患者喜歡的事物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降低重覆行為 : 失智症患者通常沒有預期時間之耐性,當告知要在某時間做活動時,則認為馬上要去做而出現重覆問話之行為,故不要太早告知患者活動或約定的時間,通常會減少患者預期焦慮,可以降低重覆問話,例如要帶患者到醫院看病或要出去旅遊,或出去吃飯,不要在前幾天就告知患者,應該在出發之前告知以減少重覆不停之問話。不正面對質與說明解釋,不要直接批評或當面指正 : 家人應視患者已能力喪失,不是從前能理解能幹的長輩,這樣才能適時地提供協助和幫忙,而不會有過高的期待和要求,產生不必要的衝突,而使患者和家人都感到十分的挫折,例如對於一些病患出現的精神行為症狀,如重覆問話,重覆吃東西,出門漫遊迷路,被偷妄想等,家屬不要當面指正或說明,應以表面聽從,安撫及轉移注意力方式應對,不然患者不旦不接受反而有攻擊行為,使家屬認為患者故意唱反調而有惡言相向或施虐行為出現。


以下幾點建議給有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病患之照顧者做參考:
◎ 以和善、關懷、溫和的態度對待失智症患者。
◎ 照顧者要了解失智症是引起精神行為問題之主因,非患者本身故意引起。出現之精神行為問題並非故意針對照顧者,而是因疾病本身所導致的。
◎ 要有耐心。不要催促失智症患者。
◎ 要有彈性---任何事都非一成不變。
◎ 要接受病情變壞是會發生的。
◎ 嘗試去了解失智症患者將來會發生的行為問題。
◎ 對於一些問題行為要有耐心,例如重覆問相同的問題。
◎ 讓患者參與每天之日常活動。
◎ 鼓勵患者去感覺自己是重要的及有用的。
◎ 提供失智症症患者有實質選擇之機會,讓患者感覺有自我控制權例如 : 「早餐你要吃土司還是包子」 ? 這樣的問法比「你要吃什麼早餐」? 或「吃早餐的時間到了」較佳。
◎ 加強良好之正向行為。
◎ 關心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極限,必要時需尋求幫助去獲得喘息之機會。
◎ 接受幫助 : 家人朋友能幫忙您的日常工作或只是傾聽。
◎ 對你信任的人抒發自己的情緒。
◎ 運用創造力 : 對問題行為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
◎ 對你付出患者的照顧感到滿意是很重要的。




庫賈氏病與狂牛症           

呂建榮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本會會員
                     葉炳強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本會監事

前言
有鑑於近年媒體大幅報導狂牛症(牛隻)與新型庫賈氏病(人類),這兩種具傳染性及快速惡化的失智症,有必要讓大家正確瞭解相關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恐懼。


何謂庫賈氏病
庫賈氏病的原名是(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CJD),又名「人類海綿樣腦部症」。此病是以兩位神經醫學家「庫茲德」及「賈克」對此病研究的貢獻來命名。在台灣每年每百萬人大約有0.6左右的發生率(自民國64年至90年為止,共發現110名庫賈氏病確認個案),算是一種罕見的疾病。 這種罕見的疾病之所以會受到注意,主要是因為人們對英國的狂牛症事件所引發出來的恐懼。其實與狂牛症相關的是新型的庫賈氏病,並不是一般的偶發型庫賈氏病。國內衛生署有鑑於英國所爆發的狂牛症事件,於1996年開始對這類疾病開始監視,將庫賈氏病列為報告傳染病,規定凡有懷疑為庫賈氏病的病人都得要通報。到目前為止,已經登錄的病患,均為庫賈氏病患,沒有新型的庫賈氏病患者;在台灣也尚未報告有狂牛病。


庫賈氏病的病理及臨床症狀
此病在神經病理學上有個特點,即大腦皮質產生空泡化退化,使大腦組織呈現海綿狀。若將患者的組織接種於實驗動物大腦中,經過一段潛伏期也會造成該實驗動物發病,因而又稱為人類傳播性海綿樣腦症。
醫界在早期咸認此病是由慢性病毒所致。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已了解此病是一種變性蛋白質 (prion, 普利子蛋白) 在大腦組織逐漸堆積,而造成神經細胞死亡所致。這種具感染性的變性蛋白質會將神經細胞內正常的蛋白質轉化成變性的蛋白質,終使腦組織變成海綿樣。
此病在病發初期,有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步態不穩及類似失智症狀。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之抽動(肌躍症),此外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也可能發生,在末期則以嚴重痴呆為主。病人經常在疾病末期不說話也不會動,大部分的案例中,病人通常在症狀開始之後一年內死亡。此病在病發後智力惡化的速度極快,而不像「老年失智症」,可以存活數年甚至十多年。


庫賈氏病的四個模式
(1) 散發性 : 據文獻得知,散發性的發生率約百萬分之一 。
(2) 遺傳性 : 此病有部分(約10%~15%)為家族顯性遺傳,此乃基因發生不同的突變所致,目前研究證實有數個突變基因與此種變性蛋白質有關。
(3) 醫源性 : 醫源性庫賈氏病是指由各種醫療行為所造成的感染,從1974年第一例因眼角膜移植而被感染的報告,也陸續報導因腦部手術、器械污染、腦電極植入、硬腦膜移植、性荷爾蒙性刺激素注射……等而感染此病之情形。其中報導最多的是在注射萃取自人類屍體之腦下垂體荷爾蒙後發病的個案,目前英、美、法、日等國已有45名以上的病例報告。其潛伏期較長,平均在10年左右,國內尚未證明有醫源性感染病例。
(4) 新類型庫賈氏病(new variant CJD, nv-CJD) : 1996年4月英國首次於Lancet雜誌發表新類型庫賈氏病10名病例,並指出此病的發生可能與牛海綿樣腦症有關。牛隻的傳播性海綿樣腦症是1986年新發現的一種疾病,它發生於英國,因為當地牛隻的飼料是使用羊骨磨成的粉,有些羊感染了變性蛋白質PrPSC,而加工時又簡化流程,這些吃了受感染的羊骨粉的牛就爆發了流行性的狂牛症。相對於傳統庫賈氏病人,新類型的庫賈氏病發生在較年輕的病人身上;發病之後,新類型的病程較長;在臨床上早期以憂鬱症狀出現,半數皮膚有變硬的特殊感覺,繼之以行動不協調,但不像傳統型有肌躍之症狀,腦波也無陣發性棘波。

狂牛症
狂牛症 (Mad Cow Disease)的正式學名稱為牛海綿樣腦病症(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1986年於英國診斷出第一個狂牛症的病例,狂牛症的潛伏期大約有二到八年,但牛隻如果發病就會在幾個星期內死亡,罹患狂牛症的牛隻性情會變的神經質、易被激怒且具有攻擊性,漸漸的會出現肌肉調節困難、站立姿勢異常、乳汁的分泌減少、越來越虛弱然後死亡。病逝的牛肢解剖腦部會發現大腦萎縮,大量神經細胞死亡。
狂牛症是傳播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這種病可發生在多種哺乳類身上,像是羊、水貂、鹿、貓都可發生這種疾病,引發狂牛症的病原體可能是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細胞蛋白質 (prion),prion並非生物也不是病毒,它不含遺傳物質本身不會複製,可耐高溫及消毒劑,prion蛋白可以在罹患狂牛症牛隻的腦、脊髓、視網膜等組織發現。
與狂牛病相關的是新型的庫賈氏病,並不是偶發的庫賈氏病,民眾不必對這種偶發的庫賈氏病過度恐慌,雖然其病原不易以一般的消毒法消毒,但只要不接觸病人的腦脊髓液或血液,與病人的一般接觸,並不會造成傳染,所以在照顧病患時,只要遵循一般的感控原則即可。
有關庫賈氏病的詳細資料,可查詢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http://www.cdc.gov.tw 。
有關狂牛病的相關資料,可查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 http://www.coa.gov.tw 。




失智症病人睡與不睡的煩惱


臺大醫院神經部邱銘章醫師


  醫生,我們家八十九歲失智的老阿媽整天都在睡,已經斷斷續續的不吃不喝的睡了兩三天,好可怕!怎麼辦?一位焦急的失智照護家屬這樣的問著。另一位家屬卻在擔心,他七十五歲的父親除了白天偶爾坐在沙發上打盹外,幾乎不睡。並且整天焦躁不安的走來走去,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怎麼受得了?是不是可以給他吃安眠藥,讓他休息?

  的確,失智症病人的睡眠障礙是其照護者的主要壓力源之一。常見的問題型態有日夜顛倒、間日節奏異常、睡醒週期破碎化及日間或日夜間之過度昏睡等。伴隨著而來的行為問題有夜間漫遊、「太陽下山現象」的黃昏及傍晚時候的混亂與躁動、餵食困難。這些惱人的行為問題對於照護家屬原本已相當沉重的精神負擔實在是雪上加霜。而失智症病人的日常生活無法「照表操課」更進一步浸蝕了照護者幾近透支的體力。其結果也容易了造成失智患者因而發生種種意外,並且大大增加了病人被送至機構安養的機會。

  根據一系列睡眠多項儀的研究顯示,失智症病人的睡眠障礙隨著他們認知及生活功能的衰退而加重。失智症患者夜間的醒覺時間與醒覺次數增加,且其深度慢波期睡眠與速眼動期睡眠時間變短。其間日節奏、睡醒週期破碎化,白天打瞌睡次數變多、累積時間變長,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屬於淺淺的一、二期睡眠。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甚麼?相關的因子可能包括:與外在時間指標(如:日夜的變化,三餐進食,定時的團體或個人的活動)的配合變弱,大腦退化造成位於下視丘的「視神經交叉上核」的內在時間調節器的功能失調。

  失智症病人的睡眠及醒覺障礙除了是照護者的壓力外,對於醫生也是個很大的挑戰。對於失智症有經驗的醫師,很快的就會發現一般的安眠藥對失智症病人的效果有限。徒然增加劑量或選用長效性的安眠藥,在年紀較長的病患很容易因藥效蓄積而造成翌日的過度昏睡。甚至在行動不便的老年病患引發跌跤之意外,造成骨折、頭部外傷。比較根本的方法,應先釐清的是:該病人的睡眠障礙是屬於失眠、嗜睡、夜間過度活動,還是幻覺、妄想等行為症狀所造成。先針對該項問題予以解決,例如,以藥物處理躁動、坐立不安等運動症狀和改善幻覺、妄想,甚至憂鬱等精神症狀,再輔以藥效溫和副作用低的中短效期之安眠藥。至於間日節奏異常、睡醒週期破碎、混亂,目前有不少研究將希望寄託在照光治療和褪黑激素的使用上。就實證醫學的觀點,褪黑激素目前只有用在緩解時差所造成的不適上有所助益。其他如改善睡眠、調整失智症病人的間日節奏異常上,都尚未有定論。而照光治療雖然在照度(從1200-10000米燭光)與時間上仍未達共識,但是由一些臨床的經驗看起來,其效果相當值得期待。

  總之,在處理失智症病人的睡眠障礙與間日節奏異常等問題時,雖然藥物扮有一定的角色,最好還是由副作用小的非藥物方法開始。由增加白天日照之機會(如,晨間兩小時戶外活動)及加強白天的活動量(尤其固定時程者)做起。至於那一些視神經交叉上核已破壞殆盡的重度失智病患,不論是照光或強化與外在時間指標的連結大概效果都不彰。只好順著他們已自成格局的間日節奏、睡醒週期來照顧他們了。



取自:台灣失智症協會 http://www.tada2002.org.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