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迎接世界地球日2〉《±2℃》持續發燒


迎接世界地球日2〉《±2℃》持續發燒




( 2010/04/10 )




台灣最近有兩部超級賣座影片《阿凡達》和《艋舺》,但以觀賞人數計算的話,這兩部片都比不上從2月底就開始全台巡迴放映的65分鐘紀錄片《±2℃》。這部片的催生者、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估計,從2月22日首映算起十天之內,透過電視看過的人已有200萬,透過網路觀看的也有100萬到200萬。3月後,這部片又繼續在各縣市巡迴播出,觀看人數是《阿凡達》與《艋舺》的二倍以上。






3月5日、一個星期五的夜晚,《±2℃》來到宜蘭金車酒廠放映,民眾扶老攜幼來觀賞,座椅後面、旁邊都站滿了人,從8歲到88歲的民眾都有。57歲的黃金明,帶著父母一同前來,「看完片子實在很震撼,因為它很系統性地呈現許多暖化的災難現場和問題。」觀眾之一的李靜芝甚至特地從桃園趕到宜蘭,看完後她肯定製作小組的盡心盡力。宜蘭之後,這支片子在3月、4月間還要到屏東、高雄等地播放。




《±2℃》掀起的台版全球暖化風暴,是屬於影劇加紀錄片的「異常氣旋」,連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都明顯感受到。有一天他在辦公室,接聽了一位三重婦女來電,詳細說明住家位於三重的哪個位置,然後問了鄭明典一個問題:「海水會上升,請問我家在這個地方,需不需要搬家?」鄭明典只好安慰她,「若是會淹水,應該也是300年後吧。」



這部片子也引起國內環境專家的各種評論。「這部片拍得好不好,應該分成三個層次,戲劇性、新聞性、還是科學性?」一位環境研究前輩就評論,《±2℃》的新聞性與戲劇性當然是一流的,但是關於海水上升與氣候變遷的科學性知識是不足的,甚至有些可能有爭議,例如說海水會上升六公尺,其實聯合國IPCC專家評估約一公尺左右;說台灣會是全球第一批環境難民,也可能是危言聳聽了些!




不過,不管議論聲浪有多大,這部定位讓家庭主婦、中學生都應該看得懂的紀錄片,已經達到了絕佳的宣傳效果。會有這種效果,除了是全球關切的話題外,所有參與其中的人,無一不是社會意見領袖與精英,也讓這部片子一出場就引起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