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畢業兩千個EMBA,五年就有一萬個;然而,工業總會七成企業主對台灣的管理教育不滿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乾爽的秋風輕輕吹拂;閃著金光的秋陽,暖暖地曬在身上。十一月初,是大溪鴻禧高爾夫球場最舒服的季節。 十一月五日的下午,政治大學商學院主辦的「全國第一屆EMBA發展論壇」,就在這裡舉行。全台灣四十幾所開辦EMBA學程的大學中,有二十所指派代表前來參加。 儘管題綱洋洋灑灑,包括EMBA的定位、學術與實務的關係、EMBA教育因應全球化的策略……,但是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正是政大EMBA執行長溫肇東引述前飛利浦全球副總裁羅益強問過他的:「台灣EMBA那麼多,會不會竭澤而漁?變得devalue(貶低價值)?」 ‧ 供過於求 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 這次論壇上,很多南部或私立大學坦承,市場面臨飽和,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 「其實我早就預期台灣EMBA市場好光景不會超過三、五年。」並未參加論壇的台大第一任EMBA執行長湯明哲認為,台灣EMBA教育確實出現問題,也到了該檢討的時候。 他指出,過去三十年教育部沒有開放專門配合在職生的MBA課程,因此,民國八十六年台大開辦EMBA時,已預先看到會有「爆量」的成長。這幾年下來,供給早已超過需求。現在全台灣一年至少招收兩千個EMBA,五年下來,就有一萬名。問題是,台灣哪有那麼多「高階經理」? 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南宏在論壇上就承認,大同EMBA每年只有六十多個學生報考,卻錄取三十名。輔大學術副校長吳秉恩坦白地說,輔大學生來源是「台大篩過、政大篩過、國立大學篩過,才輪到我們。」因此,進來的學生都是中階主管。中興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佘日新卻還很羨慕:「台北的大學多,EMBA收到的學生涇渭分明;中、南部大學,EMBA學生從總經理到課長、職員,一缸子什麼都有,真不知道怎麼教?」 在美國,三年工作經驗是對一般MBA的基本要求,而非EMBA。「中階主管與高階主管需求不同,你跟他講組織理論、策略規畫,他覺得那是老闆的事,」中央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林明杰說。教過許多EMBA的政大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也表示,招的人不對,上課就很boring,根本討論不起來,「反而有互斥效果。」 ‧ 台灣EMBA 已成昂貴「扶輪社」 供給大於需求的另一個影響是,學術標準降低。很多學校放鬆他們在學術上的要求,上課不點名,不考試,也不當人,學生交了昂貴的學費,一定可以拿到學位,EMBA課程變成另一個昂貴的扶輪社,人脈效益可能超越學術效益。「在許多學校,EMBA論文的成績從九十分、九十五分起跳,」湯明哲指出,為此,有些學校已經在EMBA的中文畢業證書上,加註「回流教育專班」,以示這個學位的學術品質與一般研究生有所不同。 吳秉恩也說,EMBA變成Easy MBA,或是Entertainment MBA。學生最在乎的,第一是拓展人脈,學位其次,第三才是學些東西。 對於在EMBA名稱下,出現過度紛雜的內涵,部分學校開始區隔「客層」,提供多樣化「商品」,以維持「市場秩序」。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趙必孝表示,中山大學在高雄,EMBA所收到的學生中,很多地方仕紳、國大代表、議長、地方政府高官,或是傳統產業主管,平均年齡是五十歲。後來中山成立IMBA(International MBA),用英語授課,學生中就出現外商公司、科技產業的主管,年齡層下降,IMBA學生在吸收、整合、反應能力上,也都比傳統EMBA班好得多。 ‧ 顧客導向 試圖培養企業領導人 招收EMBA學生最多的政大,明年也將有重大變革。溫肇東表示,政大決定以「顧客導向」重新規畫,把原本二百三十個名額切割成六十個高階財經班(EMBA in Finance)、三十個全球台商班(Global EMBA)、三十個具備兩年工作經驗即可報考的青年菁英班(Advanced MBA)、剩下一百一十個傳統EMBA學生的入學標準,則反向操作,工作經驗由八年提高為十年,以訓練「企業領導人」為目標。 如何教這群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也是論壇上大家討論的焦點。吳思華非常坦率地承認,他在經濟部開會時,聽到業界表示,大學所辦的EMBA教育並不符合業界所需,他不得不思考:學校教育與業界的需求之間,落差究竟在哪裡?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出在學校教的是知識系統,而非問題導向。」吳思華認為,台灣的大學教育以系所為單位,學校提供的知識組合也受到限制,連EMBA都分所,並非決策階層所需要的通才教育。「依照熊彼得的定義,創新就是資源的重新組合,」他開玩笑指出,強調創新的學校教育,資源重組卻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許多老師不具備管理經驗,吳啟銘說,這樣的老師無法為學生「解惑」。例如「收購與合併」課,學生需要瞭解從策略、法律、談判、人力資源整合各方面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我們的師資實務經驗不足,學校又以系為本位,很難科際整合,無法提供給學生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 ‧ 放眼全球 以強項發展亞洲特色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認為,台灣產學關係僵化,除了法規束縛、學術傳統不重視case study(個案研究)之外,企業也有責任。「許多企業喜歡走短線,私下找教授去幫忙,而不是去找學校合作,建立可長可久的制蛂C」他說,十月二十九日台積電與清華大學簽約,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因為台積電已經體認到,他們所需要的人才不可能靠別人培養,一定要自己積極參與學校教育。 他認為,EMBA應該要訓練未來的領導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師資中一定要有企業界典範性的人物,像是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rew Grove)在史丹福大學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不是只上一堂課。然而目前台灣的教育體系,還無法提供這樣的彈性。 不過,台灣的EMBA教育也不是那麼悲觀。史欽泰認為,我們不能只抄襲哈佛,要發展出亞洲的特色來,「外國學生來台灣,不會是來學哈佛的東西。」 中山大學EMBA執行長方志民也同意這個觀點。他指出,菲律賓大學、河內大學想送學生過來,甚至歐美大學都想來學習台灣的科技製造、全球運籌。「台商的成功經驗是我們的強項,這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發展成我們特有的教材。」 |
- 留言者: 小優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3-27 15:35:33
感謝分享!小優的好朋友出書囉!
就算你窮到只剩下這本書,你都還有贏的機會,因為 這裡面寫的都是實戰的東西
【找到如何成功的秘密 】新書發表會 - 宣傳短片首映!
http://2do.twbbs.org/forums/viewthread.php?tid=10370&extra=&page=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