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 嚴總裁蒞總統府月會演說全文--2/16日
中華民國98年02月16日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嚴長壽以「我所看見的未來」為題的專題演講。
典禮於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陪同抵達會場,蕭萬長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蘇俊賓、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隨後,嚴長壽總裁以「我所看見的未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答覆與會人員提問。
專題演講內容大要為:
就在去年3月31日,我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我所看見的未來」。當時我寫這本書,有三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我從事觀光這個行業已邁入第38年,之間擔任許多觀光業志工的工作,已經到了交棒的時刻。在這段參與的過程中,我獲得許多難得的體驗與學習,深深覺得應該把這些經驗保留下來,給更多人參考。
例如,曾經有相當長一段時期,我擔任台灣民間在亞太旅行協會的理事。當時台灣擁有一個官方席次、一個民間席次,但官方首長往往受到國內活動的影響,未必能持續參與,無形中我就成為台灣的代表。
那個時期,我們與大陸仍然處於對立的狀態。大陸雖然尚未入會,入會的情勢卻愈來愈明顯,一向不熟悉政治的我,為了保護台灣的席次不受威脅,必須更積極的參與所有活動。於是在擔任理事之外,我又前後參加了古蹟保護委員會、市場行銷委員會、規劃開發委員會。不過,這個單純想要與各會員廣結善緣的動機,反而為我開啟了學習的大門:在20多年前,就能和世界古蹟專家討論尼泊爾古蹟、遺址的保存,與開發專家協助印尼政府以整體規劃、國際格局來開發巴里島,當然也包括協助亞太各會員國將觀光行銷到全世界。
沒想到,原來這個單純捍衛台灣席次的公關工作,最後反而成了提升我的國際觀光視野的機會。而這些經驗我不能自私的獨佔,必須與每個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分享。
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是「為新政府而寫」。我刻意在選舉結束之後出版,就是希望在選戰塵埃落定之後,為新團隊提供新的思維與格局,作為施政的參考。同時,我也從過去的經驗中體會出一個道理,就是任何的建言,說服首長還是比較容易的部份,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政策推行的過程中,讓每一個階層的公務員都有同樣的感動、相當的認同,並願意有效的執行,而這才是一切成敗的關鍵。因此,以簡單易懂的敘述讓各級公務人員看見台灣發展的可能性,就成了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
第三個目的,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年輕人,能夠透過這本書的傳遞,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的珍貴價值和未來的方向。
現在,就請允許我帶到今天的主題。
首先我從我的本行觀光談起。觀光為什麼這麼重要?
1971
年,當我剛以傳達的名義加入美國運通的時候,也正是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的時候。這樣一個毫無國際視野、只是努力想做好手上工作的青年,無奈的看著我們的大使屈辱的走出聯合國大會,我像所有台灣的民眾一樣,都絕望的以為,我們將成為世界的孤兒。
直到美國運通旅遊部門開業,總公司源源不斷的把客人送到台灣來時,我才猛然發現――我們並不是國際孤兒,台灣或許在政治上失去了和外國來往的正式管道,卻仍然可以透過觀光與全世界做朋友。就從那一剎那開始,我更熱愛自己的工作。
轉眼就快38年了,我從不認為這份工作可以為我個人或國家帶來什麼了不起的財富,但卻是我熱愛終生的工作。因為我知道,當台灣外交走不出去的時候,與外交相比沒有敏感性的觀光,卻是與世界做朋友的絕佳管道。做朋友,現在當然更包括我們的鄰居大陸在內。
那麼,我們的觀光優勢在哪裡?
我在書裡的第一章就提到文化是最大的加值!
如果深入觀察觀光客的行為與期待,就可以發現,觀光旅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旅客我稱為「走馬看花」的客人,也就是快去快回、點到為止的第一次訪客。第二階段我稱為「深度旅遊」的觀光客,他們通常看遍世界的山光水色,開始重視比較有文化深度的、不受團體拘束的旅行方式。而第三種,我稱之為「無期無為」的觀光客,也就是隨性所至、自由自在、純粹尋找心靈休息的旅行者。
就台灣來說,我認為我們最無法展現魅力的,就是第一階段「走馬看花」的觀光客。因為即使台灣最好的日月潭、阿里山,在國際上,尤其是大陸觀光客眼中,總是可以找到西湖、黃山這種歷史更長遠的景物相比,我認為,我們真實的價值反而是經過數十年人文的焠鍊,而打造出來的文化深度。
享譽國際的雲門舞集、屢獲世界讚賞的漢唐樂府、受邀全球重要藝術節演出的優劇場……,全是我們有深度的藝術;對社會影響深遠的精神領袖,如聖嚴法師、證嚴上人和星雲法師……,代表的是我們的宗教深度;一代華人作家白先勇、耕耘美學教育的蔣勳、精研東方音樂和哲學的林谷芳……,代表的是我們的文化深度;而鄧麗君、潘安邦、蔡琴……,一直到周杰倫等傳唱國際的歌手,也是我們在華人社會無可取代的現代流行音樂的資產,這些都是台灣深度旅遊可以運用的素材。
如果再加上台灣的原住民歌手郭英男、胡德夫、張惠妹……一代代傑出的原住民音樂家及藝術家、雕塑家與花東壯闊的太平洋、甚至是美麗的山川縱谷,遍佈台灣各地的溫泉文化、茶文化、禪修文化,及現在正夯的自行車旅遊,都為台灣發展第三階段「無期無為」旅遊創造了最佳條件。
以上這些都是台灣的優勢,也是這38年來,我累積國際經驗和地方觀察所看到的台灣希望。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擁有了所有最好的材料,卻不曾將它變成美饌佳餚,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在經營第一階段的觀光旅遊,推銷最原始的風光與膚淺的觀光內容。
因此個人以為,台灣最重要的工程,是落實文化政策。因為文化才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
而要落實文化政策,首要之務在教育。
這幾年來,社會價值偏差,連居高位的重要領袖都相繼傳出荒腔走板的貪婪行徑,深深反映了台灣社會道德教養不足、人文素養不足的窘境。
但是,台灣進行教改這麼多年,卻沒有改變這個現象。因為,雖然我們的大學愈來愈多,卻始終無法對症下藥,革除社會上根深柢固的「升學至上」觀念。而以學科測驗作領導的教學,不僅將教育帶向無意義的學位追逐,更忽略了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涵養。個人以為,除了刪減不必要的課業負擔之外,趁著金融海嘯,許多藝文表演團體失去贊助和表演機會時,如果能大力鼓吹他們進駐校園、進入教育體系,不僅能從基礎陶養學生的人生態度,更能培養藝文欣賞人口。
其次,當台灣外交因為國際現實而舉步艱難之時,文化與觀光所能扮演的國際交流功能,更值得善加運用。
然而現實上,外交部門缺乏文化人才,文化部門又缺乏外交經驗,如果能讓外交與文化交流,讓外交部門在傳統的政治應對之外,大量以文化作為國際往來的主軸、題材,消除政治領域慣見的劍拔弩張與零和對抗,展現台灣的軟實力,一定可以更廣泛的和全世界開展真實的友誼。
其三,落實文化走向社區的計畫。
藉由文化人的資源下鄉,協助地方發展特色文化,茶、樂、禪、食、建築、美學,都是當前台灣可以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為產業加值的選項。讓文化工作者在社區Long Stay,不但可以使藝術、文化工作者得到新的養分及揮灑的舞台;社區也能得到藝文的陶養,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可以藉此培養未來的讀者、聽眾與欣賞人口;整體社會更能從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在美學中孕育健全的心靈。
此外,我希望也藉此機會,針對個人這幾年對觀光的觀察,提出以下幾項建言,面對史無前例的經濟逆境,我們需要不同凡響的作為。
一、勾畫出以國際高度為標竿的發展藍圖
長久以來,台灣始終缺乏長程永續的規劃,以致於民間開發到哪裡,破壞就到哪裡,而擔負管理人責任的中央和地方,卻總拿不出一套有效的管制辦法。
當全球發展都以跳躍式的腳步前進時,我們不能再拘泥於一方,自己閉門造車。創造台灣奇蹟的竹科,絕對不是只靠政府挹注大量資金給地方的電器公會、民間社團,就自然生成,而是當年的政府在李國鼎先生等人的推動下,設立科技小組、工研院、及邀請國內外頂級專家加入,以大格局的規劃與遠景,才為之後的台灣營造出超過二十年的富裕繁榮。
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有一個針對國內的文化、景觀、美食、人文特色、國際會展和有能力負責規劃、整合、包裝的最高智庫。它必須囊括國際頂級專家、國內相關對應的文化及專業個人和團隊,將台灣分北、中、南、東做策略整合,為台灣訂立一個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可以遵行的觀光發展藍圖。
二、打造國際級的舞台與環境必須有一流的國內與國際的經營、行銷團隊
我必須坦白的指出,即使是台灣在最黃金的時期,也不曾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也沒有金字塔端的觀光客源。我們不是倫敦、紐約或巴黎,我們也不是東京、上海和新加坡,光是各國元首與高官互訪,就足以讓這些城市隨時躍上全球的版面,而尾隨各國「皇親國戚」、名流富商而來,為他們提供服務的世界頂級旅館與餐廳,更理所當然提供了該城市餐旅業最高規格的學習環境。
這也說明了,除非我們更以更旺盛的企圖心、更積極的方法來爭取,否則,台灣很難得到世界觀光投資業者的青睞。因此我們必須積極的吸收國際級的行銷推廣、包裝與管理人才,在規劃藍圖的同時,必須培訓國內的專業團隊。
當全球在大量裁減外籍勞工時,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國家,卻趁此機會到全球各地大量的挖角,邀請各大公司長期培養的專業人才到他們國家服務。而現實條件比這些國家更缺乏誘因的台灣,又多了一重法令的僵化規定,長久以來政府法規允許的外國專家聘用辦法中,齊頭式的給薪,根本無法達到國際行情,自然也無法引進我們最需要的會展人才、開發人才、餐飲專業人才以及行銷推廣人才。
三、拉昇台灣為世界重鎮的氣魄
除了掌握兩岸三通的先機,開發兩岸航線與市場外,我們必須意識到背後更大的商機,然後有策略的借力使力。未來,當更多原來必須繞境香港的班機將直飛大陸時,我們為什麼不能用更大的雄心,打出取代香港成為東南亞與北美轉運中心的號召?目前華航、長榮擁有大量來自印度、越南、泰國、新加坡從台北轉機赴美國、加拿大的客源,再加上與南中國的各大航線,在這麼頻繁的整體交流基礎上,我們當然有條件分瓜或取代香港的市場。
而當那個時機到來,也就是我們取消松山機場,將所有北部航線集中於桃園、向世界擴散的時候。
那個時候,我可以看到,松山機場原址一半成為如紐約中央公園般的休閒綠地,和一半開發成為像是繁華現代的日本中城、上海陸家嘴。而當台北所有的航線限高解除後,那些沒有停車場的四、五層樓低矮建築,都可以整合拔高,留出更多的空地美化都市,這空前巨大的建築商機,才足以吸引世界級的開發商進駐。
而台北到桃園的交通,我認為,在現有的機場捷運之外,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未來規劃,此刻,正是再規畫一條十二分鐘就可以到達的磁浮快車的時候。
四、提升公務人員的國際視野、使命感及積極心
我曾經在一場國際性的大學EMBA演講中提到,經過數十年的體驗我才發現,要成就一個偉大領袖所需要的特質,如領導力、責任心、包容力、判斷力、寬廣的視野、無止境的生命熱忱,幾乎百分之八十都是學校沒教、考試測驗不出來的。
可惜我們的公務員卻大部分都在這種制度下產生,尤其在社會風氣的錯誤灌輸下,當一個人進入體系的動機,不是抱著服務國家的使命,而是以追求終生保障為優先考量時,當然會影響工作的積極和前瞻。
公務人員必須同樣與時俱進,擴展國際視野,以更高的角度、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眼前的挑戰。我相信,各位的智慧一定也看到這些問題,最近提出來的加強公務員考核與淘汰機制非常令人鼓舞。我相信我們正站在台灣前途的轉折時刻,現在,就是考驗我們有沒有勇氣改變未來生態的時刻。
最後,我希望用去年我看到一篇大陸美籍華人作家的台北旅遊感受,作為今天的結語。
沈寧先生在1983年從大陸到美國深造,學習東亞文化學、大眾傳播學、教育學,學成後曾任美國之音廣播電台新聞主播,也出版許多書籍。2008年他第一次來台北後,不禁在聯合報投稿抒發此行的感想。
沈先生說他人在海外,透過報紙和電視發布的點滴去認識台灣,結果總是負面的,以為台灣政府績效不彰,官員品格拙劣,台灣人素質低下,以至於幾年前台北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也推辭掉了。
但是這一次來台北,他發現這多年的印象,百分之八十都錯了。台灣政府或許績效不彰,部分官員品格也許低下,但是,台灣人的素質文明,已達到中國人的最高度。
他爲了深入了解真實的台灣社會和台灣人,推辭了接待單位的盛情,爭取更多個人單獨活動的機會。
當沈先生走出桃園國際機場後,決定自己搭公車。由於對台北毫無所知,他詢問公車服務人員去下塌旅館哪站下車。他們拿出汽車路線圖,指給他看,並用紅筆勾出下車站名,甚至還熱心的敎他如何使用台灣的公共電話。
在台北期間,他換過兩家旅館,由於沒來得及跟家人更新電話號碼,怕家人打來找不到,他跟前台服務員一講,服務人員不僅在本旅館電腦上做紀錄,以便所有服務員都知道如何幫他轉接電話,而且分別打電話到他住過的兩家旅館,請那兩處的前台做好紀錄,凡有美國來電找沈先生,便將電話轉過來。那兩邊的服務員,也都很樂意地答應下來。
從這些小事情,他卻看出大意義。台北人既沒有板了面孔,愛搭不理,也沒有「堆滿笑容」,為賺錢而忍痛做出「笑模樣」,他所見到的台北服務員們,臉上總是很和氣,很真誠,也很認真,他同時發現台北人雖然匆忙,卻曉得禮讓,頗有君子風,儘量避免相互碰撞,偶有稍微擦碰,也知互道歉意。
沈先生強調,事實上,不論在馬路上、車站裡、公車上或是商店裡,他從未見到有人橫衝直撞,也不記得見到手插褲袋口叼香煙的行人,或者有人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更令他驚訝的是,即使在捷運車站裡,人滿為患,卻似乎並不喧鬧。那是他在任何中國人聚集之地,從來沒有體會到過的。在所有公共場所,包括青年人,都懂得儘量保持安靜,以免影響他人。他從經驗總結:喧鬧與文明成反比。喧鬧之地,必是文明低落之處。喧鬧度越高,文明度越低。而凡文明之地,自然不見喧鬧。由此可知,台北人的文明程度實在相當高了。
他也提到,在台北乘捷運,站內上下自動扶梯,所有乘客都自覺站在右側,空出左半邊,讓趕路人走。即使整條扶梯左側都空著,也從未見到一個人站在左半邊。最可愛的是那些中學生,也如此守規矩。當然他還繼續談到誠品書店、談到博愛座的安排、也談到他對整個台灣社會正面的評價。
另外一位與沈先生背景類似的沙先生,也曾在2005年第一次到台灣,感受和沈寧完全一樣,人與人親切和善,搭車文明有序,書店充滿文化氣息。沙先生說大陸是他生長的地方,美國則是他重生的地方,但是生活了20多年,卻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過客。反倒是台灣,雖然他才來了幾天,卻讓他有回家的感覺。
馬總統、蕭副總統、五位院長、各位長官和貴賓,讓我們也試著從外人的眼光,重新體會我們台灣的價值和可愛,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